Kashing Hot

我们的征途是,哼哼哈嘿!

一周一荡系列——写给如我一般的看展界小白

       当我把自己从层层叠叠的paperwork里挖出来,打算过一下朋友圈里那种二十多岁小姑娘应该过的嗲嗲的生活时,我是这么说的,“我要去上海看(装)展(逼)啦”。不带上括号里的字符,看展,尤其看艺术展,似乎是件有些不那么好启齿的事,有装逼嫌疑。

       究其根本,大概是艺术展离我们(划线,指我的生活圈)太远。远得只能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上看到,冰冷冷的质感,高逼格的门槛,无一不在蔑视着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灰尘烟土里蒙头垢面的我等。讲人话,一则欣赏艺术展有其门槛,艺术素养是一半,资源和费用是一半;二则观念没有普及,“艺术展这种东西又不能吃,看来干嘛”这种想法我也很理解的嘛。说来也不能怪别人,毕竟我们看到的许多所谓艺术展,不是莫名其妙,就是下巴昂得太高恨不得人人跪舔,啊,对不起,手指自动敲字跟本文作者没啥关系。

       在没啥经验和指导的前提下,以价格和时间为导向,拍照发朋友圈为目的,我们选了周日去上海外滩美术馆看展——【RAM展览】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

       天气很好,心情也就格外放松,一路从嘉兴荡到外滩美术馆。一日通票30软妹币,有学生证的话10块,感叹了下亲民的价格,拿着美术馆派发的介绍手册开始观赏。整个展馆分为六层,一层为接待处,六层为咖啡厅和休息室,可以歇脚,不强制消费。手册上按照展览作品序号标注了中英文注解和分析,帮助游客理解。每层入口处有作品展出分布图,并配备解说人员,嗯,专业NPC。

       每个展馆空旷又安静,游客们衣着精致,步履轻盈,一扭臀一摆臂,伸伸手就是一张照片,PP图就能发朋友圈,啊,真是不虚此行!把手机交还给朋友,我一边翻着介绍手册,一边观察每个作品,试图理解作者的心思一二。讲真,看到的作品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或者说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作品跟我印象中的艺术展不那么类似。比起出人意料的、怪诞的、惊人眼球的作品,费利克斯的作品意外的简洁和,寻常。艺术家大概都是敏感细腻的人,从生活中哪怕微不足道但打动人心的细节中将共性抽离出来,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费利克斯的可爱可亲之处大概在于更擅长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来表达,更有烟火气,也更让人愿意放下偏见去理解一二。

     人啊对于不理解的东西往往容易怀抱偏见,然后直觉否定。我嗤笑了那一地甘草糖,来来回回看过一墙的黑底白字的照片,在展厅最里面的角落又看到一堆的水果硬糖,皱着眉头有点适应不良。偶然翻开手册却看到一段话:

【糖果:像孩子的愿望一样,这些糖果无比丰富、源源不断;随着人们的拾取,这堆糖果愈发瘦削、殆尽。但哪怕只是个愿望,它们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又奇迹般地回到理想的重量,重现在人们眼前。】
【肖像:这堆糖果的理想重量大概是一个成年男性的体重,有人将他解读为罗斯,逝于1991年,他是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爱人。这是一件极为敏感和微妙的肖像:无需再用照片或者绘画来描绘这个务必熟悉的人的脸孔和外表,只需要一个亲密的、诗意的、情欲的动作,把一个人的身体与另一个人的身体相连。】

     被拾取、被吃下的水果糖,消失的不过是糖果的实体,曾经维系着两个人的爱意和记忆却始终留存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简单到简陋的糖果堆和深刻的情感风马牛不相及,在这一刻却出奇的和谐和动人。感谢策展人同时也是馆长先生的拉瑞斯·弗洛乔的注解以及李棋先生的翻译,我放弃了蠢蠢欲动的尝尝看的想法,并且找到了打开整个展览的正确方式——感受和思考。

     小心记录对展品最直接的感受,对照拉瑞斯的注解进行理解。见识短浅如我,来看展之前对拉瑞斯·弗洛乔先生一无所知,来看展之后继续短浅地认为这位先生当是男神级的人物。介绍手册上的注释,最大的优点不在于文笔优美,阅读理解满分,“脑洞”满分(此处应有李先生翻译之功),而在于,他帮助我思考很多曾被无意忽略或者刻意拒绝的东西。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着这句话,关上了一扇扇门又一扇扇窗。等买了票站在大厅里与展品面对面,眼对眼,我们最终避无可避。你说,我来听,如能放下偏见,如有共鸣和启思,那便是今日之大确幸啦。

P.S.  拍照发朋友圈的任务也圆满完成啦!

图:吴三醒
文:吴三醒
编辑:吴三醒

评论

热度(5)